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袁贵仁
(2016年1月15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和教育现代化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去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和“十三五”教育工作。
中央领导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十二五’时期,全国教育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向同志们特别是长期奋斗在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衷心问候!‘十三五’时期,望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围绕保障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调整教育结构;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区域、校际差距,继续提高贫困家庭学生上重点大学的比例;进一步提升教学和研究水平,重视加强创业创新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育更多管用实用的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好关键支撑作用”。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成就,深刻阐述了教育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
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承前启后之年,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意义重大、极不平凡。过去一年,教育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科学谋划、统筹安排,精准施策、定向发力,积极作为、真抓实干,工作有进展、有亮点、有突破。
一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把从严治党的责任扛在肩上、落到实处。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章党规特别是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讲好党课,开展专题研讨,深入查摆问题,强化整改落实和立规执纪。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和建设,举办“全国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精神专题研讨班”,努力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力维护高校政治安全、校园稳定。积极主动配合做好中央专项巡视工作,把巡视作为对全面从严治党的一次整体把脉,对干部队伍的一次全面体检,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坚决查处、公开通报。通过巡视,进一步深化了对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峻复杂形势的认识,强化了领导干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领导的责任担当。
二是构建育人新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系统出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政策措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修订课程标准、完善课程设置、修订学生守则,建立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学校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在全国布局8700多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制定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构建美育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建立评价制度,评价结果记入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升学评优参考依据。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举办首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15年创业及参与创业大学生总人数42.3万人,比2014年增长6.8个百分点。首批确定165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国务院首次将每年5月第二周设为“职业教育活动周”,在全社会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加强家庭教育,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
三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按照促进公平、科学选才原则,全面展开、有序推进。高考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至5个百分点以内,比2014年下降1个百分点。扩大实施专项计划,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定向录取贫困地区农村学生7.5万名,比2014年增长10.5%。全国性高考鼓励类加分项目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项目减少63%。31个省份全面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自主招生调整为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重点考查学生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实际录取比2014年减少52%。通过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到招生计划数的50%。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其余29个省份也陆续制定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首次从国家层面为残疾人参加高考提供便利作出规定。
四是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按照分类管理、多样化办学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多部门联合出台政策措施,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新批准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大学走出国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办学。
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从完善制度入手,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配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这是国家第一个专门就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下发的政策文件,29个省份出台了实施办法。着力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中央财政核拨奖补资金22.8亿元,惠及乡村教师94.9万人。扩大实施特岗计划,除连片特困地区外,265个省贫县也纳入了实施范围,工资性补助标准提高到西部人均每年3.1万元、中部人均每年2.8万元。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发布普通高中校长、中职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出台《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研制《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校“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次设立青年学者项目。
六是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针对薄弱领域,构建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国务院决定从2016年开始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两免一补”政策,实现相关经费可携带。建立完善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所有省份都制定了高职生均拨款标准,22个省份制定了中职生均拨款标准。进一步完善国家资助政策,高中阶段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每生每年从1500元提高到2000元,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中职学校农村学生全部纳入助学金范围。国家助学贷款最长期限从14年延长至20年,偿还本金起始年限由毕业后2年延长至3年。
七是转变教育治理方式。系统谋划管办评分离路径,加快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评价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修正案,组织开展《职业教育法》首次执法检查。全部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清理工作,规范保留的教育行政审批流程,公开行政审批服务指南,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幼儿园已建立家长委员会。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章程制定核准工作基本完成。在“一市两校”率先启动教育综合改革基础上,22个省份、100多所部属高校完成综合改革方案编制报备工作。重视社会监督和评价,委托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中国残联等单位对教育规划纲要实施情况开展第三方中期评估。在第三方开展的国务院部门信息公开测评中,2014年、2015年教育部均名列第一。
八是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拓展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强教育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制定《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深化沿线国家教育交流合作。全面启动非通用语种等五类国家急需人才培养工作。孔子学院、课堂遍布134个国家,孔子学院达500所、孔子课堂达1000个。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一道,成为发展中外关系的三大支柱。
一年来的工作,为“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划上了圆满句号。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普及程度快速提高,人力资源开发迈上新台阶。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5%,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小学净入学率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公平政策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中央财政投入1200亿元,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学点的办学条件。投入100亿元支持中西部高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投入60亿元支持14个没有部属高校的中西部省份建设1所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1302个县(市、区)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健全。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召开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更好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受教育权利。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全国学生资助资金共计5564亿元,累计资助学生4.1亿人次,努力保障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13年超过70%。教育内涵发展稳步推进,质量标准体系逐步健全。全面修订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建立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体系。首次在全国启动义务教育数学、体育质量监测工作。全面对接职业标准,制定并公布410个高职专业、230个中职专业的教学标准。完成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制定工作。上海学生在世界经合组织开展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中连续两次获得第一。2013年我国成为本科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协议成员,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获得国际认可。我国高校600余个学科进入世界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百分之一,约50个学科进入前千分之一、在刚刚揭晓的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得174项,占通用奖总数的74.7%。教育改革有序展开,教育活力持续增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取消下放21项教育行政审批事项,评审评估评价事项减少1/3。国务院出台《教育督导条例》,成立教育督导委员会,设立教育督导局,整合监督评估职能,独立开展督学、督政和监测评价工作。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迈出关键步伐,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以高校章程为基础,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理事会为支撑的现代大学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教育对外开放呈现出出国留学与学成归国同步扩大、来华留学与攻读学位同步增长、“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提高的新局面,我国正成为新兴留学目的地国。教育经费投入取得历史性突破,教育保障水平大幅提高。2012年首次实现4%目标。2014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达2.64万亿元,比2010年翻了近一番。五年共招聘农村特岗教师31万名,为中西部21个省份、1000多个县、3万多所农村学校补充了新鲜血液。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85%,数字教育设备和资源覆盖全国全部6.4万个教学点。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持续保持和谐稳定良好局面。不断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广大青少年衷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认同党中央治国理政大政方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加坚定。教育系统妥善应对境内外、校内外敏感复杂事端,高校连续26年保持和谐稳定局面。教育规划纲要中期第三方评估表明,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与发达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这些目标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胜利收官。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以规划纲要为统领,汇聚各方力量。牢牢抓住教育规划纲要这张蓝图干到底,最广泛地统一思想,最大程度凝聚共识,上下联动、各方协同,汇聚关心理解支持教育工作强大合力。我们始终坚持围绕工作方针不动摇,保持战略定力。把育人为本作为核心内容,把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两大战略重点,把优先发展、改革创新作为两大重要保障,坚定方向、保持定力,一以贯之、持续用力。我们始终坚持把人民期待作为努力方向,认真解决教育热点问题。择校、减负、高考加分、随迁子女入学升学等群众关切的问题得到缓解,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我们始终坚持健全体制机制,狠抓工作落地落实。完善分工落实机制,提高落实能力,按照既定的路线图、时间表和任务书,明确实施进度和考核指标,及时跟进检查指导、督导评估。我们始终坚持完善教育治理体系,努力提高治理能力。积极简政放权,重视标准和制度建设,完善学术治理,强化教育督导,发挥社会评价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社会真诚关心、积极支持的结果,是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员工无私奉献、不懈奋斗的结果,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教育部党组向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诚挚感谢!向长期以来奋斗在教育一线、为教育事业作出艰辛贡献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由衷敬意!
二、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教育质量的提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描绘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新蓝图。我们要在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指引下,认真谋划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制高点,人才竞争愈加激烈。世界各国竞相聚焦教育竞争力,纷纷制定出台教育发展规划,强调教育为未来发展做准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速度变化、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态势,亟需提升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力结构,厚植创新驱动根基。人口结构深度变化,老龄化加快、全面二孩政策对教育供给、布局和结构提出新的要求。要清醒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能很好适应这些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不够,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教育发展还不平衡,结构不尽合理,各级各类教育贯通衔接不够畅通,城乡、区域、校际资源配置存在差距。教育管理水平、服务意识有待提升,学校自主发展、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强,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全社会科学的教育观还未真正树立,实际工作、现实生活中背离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的情况还时有发生。要整体提高50多万所学校、2.6亿学生庞大教育体系的公平和质量水平,全面提升13亿人口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我们的任务十分繁重、十分艰巨。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以先进理念引领发展,牢固树立、全面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以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活力。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要创新教育观念,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促进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要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再少一些计划思维、少一些直接管理,更多一些实实在在的服务,调动学校、教师、学生积极性,激发全社会教育活力。要创新教育内容方式,深入掌握不同阶段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必须形成的核心素养,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掀起一场“课堂革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以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在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上,经济社会发展要依靠教育,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学校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层次类型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区域教育发展上,要加大对中西部教育支持力度,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在城乡教育发展上,要把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健全覆盖城乡的均等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在普职教育问题上,要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在公办民办教育问题上,要更加注重释放社会力量办学活力,鼓励民办教育发展,创新和扩大教育服务多样化供给。
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可持续问题。要深入研究、真正尊重、切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按规律办学、按规律育人。要培养师生绿色观念,反对奢侈浪费,崇尚勤俭节约,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要建设绿色文明校园,以朴实、安全、适用为基本原则,杜绝豪华学校,营造浓郁人文环境,积淀深厚文化底蕴,提升办学品质,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
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要扩大系统内部开放共享,校校协同、城乡一体、科教结合、大中小学有机衔接。要主动对社会开放,深化与社会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社会分享教育资源,形成家校共育、学校社会协同的良好教育生态。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以我为主、兼容并蓄,双向交流、合作共赢,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要关注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孩子,千方百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要大力支持民族教育,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要更加重视发展继续教育,为进城定居农民工、现代职业农民、现代产业工人和退役军人等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继续教育培训服务。
教育系统树立和落实新的发展理念,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关系到各级各类教育全过程。当前最根本、最集中、最迫切的,是要切实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教育质量。抓住了质量这一主题,就抓住了新理念的要义和精髓。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具体到教育,特别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李克强总理要求,“十三五”期间要把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力争有新的突破。过去的一个时期,我们花了不少时间、精力、财力,建新校区、盖新大楼、买新设备,扩大规模、争取项目,这是必要的。但这些都终究是外延性的,只是提高质量的必要条件。现在我们要把时间、精力和资源更多地用在内涵建设上,实实在在地把质量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主题,实现我国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今天我们强调的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下的质量,是全球教育竞争新态势下的质量,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新要求的质量。提高质量,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根本标准,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社会贡献力、国际竞争力。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就是要遵循办学治校的内在规律,更新办学理念,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形成良好校风学风,不以学校规模大小比水平,不以论文数量多少论英雄。培育学生成长成才能力,就是要着眼学生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终身发展的能力,不单纯以升学率考核学校,不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增强社会贡献力,就是要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比水平、比贡献,更多的让社会评价教育、监督教育,不能关门办学,不能脱离经济社会主战场的需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就是要发挥我国教育传统优势,借鉴各国教育成功经验,增强中国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引导力,在国际舞台上争高低,不能自拉自唱,不能自说自话。总之,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转变思维定势,扭转工作惯性,增强提高质量的自觉性、主动性、紧迫感。
三、牢牢把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任务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教育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公平为基本要求、以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健全法治为可靠保障,以加强党的领导为坚强保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提高质量的政治要求。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教育广大青少年时刻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定不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深入阐释、广泛宣传,丰富载体、强化实践,持之以恒抓好落细落小落实。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抓紧义务教育品德、语文、历史教材的编写、修订、审查、使用工作,更好发挥教材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系统传授作用。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将理想信念、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充实到课程标准中。加强高校马工程教材的编审和使用。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国民语言能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文明校园”建设为重要抓手,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永恒主题,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观念、社会主义信念。
千方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要始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磨练意志品质。今后,学生体质监测报告、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结果要向社会公开。各级教育部门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做好校园足球等工作,带动学校体育蓬勃发展。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全面加强体育卫生、心理健康、艺术审美教育,培育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下决心彻底改变传统“闭门读书”的习惯,真正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劳动教育,对各学段课程目标、主要内容和实践形式提出明确要求,让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参与劳动。加强社会实践,做好实习实训,推进志愿服务,开展研学旅行,让学生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进协同育人,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抓紧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展现才华服务社会。各地各校要拓宽办学视野,拓展办学空间,积极主动寻求各方支持,努力把更多社会资源转化为教书育人资源。
(二)加快教育结构调整
结构调整是提高质量的主攻方向。结构也是质量,结构不合理、资源错配是教育最大的浪费。要抓好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教育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推动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新需求。
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普惠性资源还相对短缺,特别是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基础还很薄弱,投入机制还不健全。要以完善普惠性幼儿园发展与投入机制为着力点,扎实推进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配套建设小区幼儿园,加大对企事业单位、集体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扶持力度。要创新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公办幼儿园、乡镇中心园辐射带动作用,让每一个在园儿童享受有质量保障的学前教育。研究制订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扩大普惠性资源覆盖面,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解决好学前教育这个短板。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教育部将出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意见,明确普及的目标、任务和重大政策。中西部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不足,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要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将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部分中部人口大省省级贫困县等纳入精准攻坚范围。要着力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努力使没有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掌握一技之长,促进家庭脱贫,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
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高校转型,前提是政府改变管理方式,实质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修改高校设置标准,既鼓励发展综合性大学,也支持发展小而精、有专业特色的学校。制订应用型高校标准,引导高校面向市场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资源配置,对人才培养进行第三方特别是需求方评价。完善全国高等教育质量常态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增强学生、家长选择透明度,引导高校调整类型定位。中央财政将通过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等专项资金,对改革成效显著的给予奖励。各地要把转型试点和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加大对试点高校的支持。高校要依据区域性、行业性需求,加快发展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的新专业,拓展传统学科专业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需要若干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这是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一流大学是由一流学科构成的,要有一批一流的学科,为社会培养一流的人才,对国家做出一流的贡献,在国际上产生一流的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坚持发展方向,改进实施方式。高校要以学科为基础,强化优势特色,自主确定建设目标,避免平均用力。政府要强化绩效评价,根据高校办学目标实现程度,对支持力度动态调整,避免只增不减。要形成开放机制,对支持的学科适时调整,避免身份固化。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重点依据已公开的数据、成果和质量报告,引导高校把功夫放在日常质量提高、一流水平建设上,避免不重平时、只在一时。教育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实施办法及资金管理办法。
推进全民继续教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传统产业形成巨大冲击,经济转型中新业态、新岗位不断涌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求人才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要更加重视教育职业培训,充分依托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建设职工继续教育基地,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帮助他们更好适应市场变化和就业条件变化。要更多地通过政府购买、财政补贴等方式推进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组织建设,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改革发展,办好开放大学,着力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实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加强老年教育服务。要加快继续教育基础性制度建设,探索建立个人学习账号,推进学习成果积累和转换试点工作,推动多种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相互衔接,实现学习成果“零存整取”,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
(三)下大功夫抓好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是对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而言的,促进公平是提高质量的内在要求。“家贫子读书”。中央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作为重要举措。我们要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实施精准帮扶,把钱花在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针对性帮扶上,使他们有现实获得感,使他们及其后代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竭尽所能,带着感情,用心用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各自的努力。
精准帮扶困难群体。要加大帮扶力度,坚持应帮尽帮、该补则补,确保帮扶不遗漏,资助不冒领。建立以学籍为基础的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与人口、低保、扶贫等部门信息系统的对接。完善多部门合作机制,强化监护人的责任,构建政府主导、家校联动、社会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简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证件要求,为每一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提供平等入学升学机会。落实“一人一案”,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用最大的爱心、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成长成才。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对虚报受助学生人数、套取国家财政资金等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学校布局,努力消除城镇“大班额”,逐步实现区域内校际资源均衡配置。今年要把全面改薄工作进展情况作为专项督导主要内容,对项目进展不力、出现严重问题的地区进行问责,确保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造任务。《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95%的县(市、区)实现基本均衡。完成这个目标还有近1600个县(市、区),时间紧、任务重。今年至少要再评估认定500个以上,同时对已通过评估认定的组织监测复查。
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实施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优化顶层设计,整合工程项目,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深入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启动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二期工程。继续提高中西部地区高考录取率,做好重点大学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工作,实现民族自治县全覆盖,比去年再增加1万人。做好教育部牵头联系滇西片区扶贫工作,对接政策、项目、资金需求,助力滇西与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四)提升办学要素水平
人力物力财力既是提高质量的保障条件,也是提高质量的基础性要素。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李克强总理强调,无论财政收支压力有多大,我们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不会减,向教师队伍倾斜的政策不会变,建设教育强国的决心不动摇。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教师。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认真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尽快实现连片特困县全覆盖。建立省级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从源头上提高乡村教师质量。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将对这项工作进行联合督查。要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完善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推动地方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养培训,落实好学前双语特岗教师计划,继续做好双语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高校、大中型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建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要大力推进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更加重视对教学水平的评价,更加重视教师科研成果的创新和实际贡献,促进教研相长、教学相长。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明确教师以身作则、教书育人的职责,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查处师德失范行为。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为提高质量提供了新动力、新手段。要继续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加强偏远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现互联网全覆盖和网络教学环境初步普及。要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组织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共享,探索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服务供给新模式。要完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向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民族地区推送优质教育资源。要坚持应用驱动,持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深度变革。
依法保证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投资教育就是投资经济、投资未来。国家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教育要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新修订的教育法再次明确了教育经费 “两个提高” “三个增长”的要求,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坚定决心。自2012年以来,尽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连续三年保持在4%以上,但一些地方在加大财政教育投入上有所松懈。要落实法定增长要求。特别是要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保证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步提高。要将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落实情况纳入国家教育督导重要事项,要和转移支付、招生计划、院校设置等工作紧密挂钩。要以建立健全各级教育生均拨款制度为抓手,加快形成保证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今年要重点落实好统一后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建立健全中职学校生均拨款制度。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投入教育的积极性,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教育需求,促进教育消费扩大升级。要突出经费分配重点。加大对中西部和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及革命老区投入力度,进一步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倾斜,向贫困学生、乡村教师倾斜,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切实把中央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要强化经费使用监管。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办法,堵塞管理漏洞。强化经费使用全过程监督检查,坚决依法依规查处浪费、挤占、挪用、贪污教育经费的行为。要落实管理责任,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使用绩效。拨付的钱就是要花的,不该花的钱坚决不花,该花的一定要花好。有的钱既可以打酱油,也可以买醋;有的钱只能打酱油,不能买醋;无论是打酱油还是买醋,都得有程序、讲效益、受监督。
四、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深化改革加强法治
坚持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教“双轮驱动”。通过改革调整政府、社会、学校的关系,释放办学活力。通过法治引领、保障、促进改革,构建有效支撑质量提升的教育治理体系。
深化“放管服”改革。中央反复强调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这是释放教育活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总闸门”。要继续简政放权,深化管办评分离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规范审批行为,方便群众办事,方便学校办学。要切实解决检查评比多、随意性强、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能取消的取消、能合并的合并、能多部门联合的就不要一个个重复检查。要创新监管方式,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今年要加快完善国家教育标准体系,用标准加强引导、加强监管、加强问责。要坚持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报告、专业评估报告、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教学质量常态监测数据都要向社会公开,并成为今后加强和改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数据。建立省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制度,促进地方政府更好履行教育职责,健全教育督导制度体系。要强化服务意识,让学校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办学治校上。教育部门要回应学校办学需求,从学校反映最多、师生愿望最迫切的事做起,在教育教学指导、质量监测评估诊断、就业创业指导、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学校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要从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出发,积极稳妥推进学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关心支持,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为他们成长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紧紧抓住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个枢纽环节。各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已基本完成,要按照方案提出的时间表,积极稳慎推进。要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各地要加强考试机构和命题队伍建设,严格规范组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强化考试安全制度和体系建设。加快推行高职分类考试,进一步扩大录取比例。教育部将研究提出加强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各地要稳步推进选课走班,方便学生选学选考。要逐步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业、生涯等方面的辅导。建立完善省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电子化管理平台,建立诚信机制和公开机制,保证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真实、可靠、管用。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分类发展。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学校关系,加快建立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在法人登记制度、产权制度、资产和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和审计制度等方面加快完善管理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要研究制订非营利性、营利性民办学校差别化扶持政策,特别是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土地划拨等方面加大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支持力度。研究制订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健全民办学校党组织设置,选好配强学校党组织负责人,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在办学治校中的作用。
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高校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要完善科研组织方式,加强学科交叉,组建科研大团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要深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机制。要深入推进科技评价改革,系统调整教育部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社科基地评估导向和办法,将年度状态监测和专家评估相结合,更加注重实际贡献和创新质量。
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要提高出国留学效益。围绕创新驱动战略做好选派规划,更好发挥国家公派留学对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要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启动来华留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出台《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等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吸引更多国际优质生源来华学习,培养来华青年杰出人才。要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完善评估认证办法,建立年度报告制度,强化退出机制,形成高效可靠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督合力。要加强与港澳台学生、教师间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四地教育共同发展。
全面加强依法治教。积极配合全国人大《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审议工作。加快《职业教育法修正案(草案)》《残疾人教育条例》送审工作。做好《教师法(修订草案)》《学前教育法》《终身学习法》《国家教育考试条例》《学校安全条例》《健全中小学安全风险防控机制的意见》起草工作。出台《健全学校法律顾问制度的意见》,为依法治校提供专业化法律服务。建立高校章程实施监督机制,引进第三方评价,加强对高校章程执行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情况的指导评估。推进中小学学校章程建设。制订依法治校评价指标体系,将依法治校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方面。出台深化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通过教育执法促进教育法律全面有效实施。发布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法治教育教材,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在广大青少年中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五、切实肩负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越复杂、任务越繁重,越要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要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加强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最紧要的是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要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深入研究、系统宣传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要强化看齐意识,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来抓,增强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矢志不移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十分重要。今年,中组部、教育部将制订印发《关于加强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各级党组织都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意识,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四风”工作。认真落实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追求道德高线,守住纪律底线。要保持反“四风”、正党风、反腐败、倡清廉的战略定力,严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始终握牢纪律戒尺。全面落实好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不折不扣、从严从实,全面整改。教育部将加大对直属高校、直属单位巡视力度和频次,对巡视中发现的问题不整改、不查处的,要严肃执纪问责。要将巡视结果作为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体现在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的全过程。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重点查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的问题。严守有权不可任性,坚持信任不能替代监督,牢记严管就是厚爱的道理,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政治生态。
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作风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现在,中央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已定,关键是要抓好落实,以严的精神、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严明责任,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量化到个人,消除改革“中梗阻”,打通落实“最后一公里”。领导干部要在抓落实上起好示范表率作用,坚持重大问题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督办。要强化日常管理,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确保校园稳定和师生安全。要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善于把握本质、主流和趋势,善于把握社会心理,善于把握时度效,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教育部正在制订“十三五”教育规划,研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意见,希望各地各校积极参与,多提意见。各地各校也要抓紧“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要全面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经济新常态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明确思路,找准定位,确定目标,对拟纳入“十三五”规划的重大政策举措、重大工程项目要进行科学论证。要坚持开门编制规划,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集思广益,把“十三五”规划编制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规划、全面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规划。
同志们,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不断谱写教育改革新篇章,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